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还有难关 访轨道交通专家林建辉教授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还有难关 访轨道交通专家林建辉教授
2012-06-30
新华报业网讯  “京沪高铁可以说是个里程碑,它表明中国已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从高铁领域踉跄学步的追随者,变成为如今驰骋如电的领跑者。”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南交通大学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林建辉教授这样表示。速度快、规模大、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的明显特征。而京沪高铁不仅拥有这三大特征,还将目前国内高铁的综合舒适度和硬性速度目标值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6000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将有1200列以上的高速列车,以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的速度运行在我国广泛分布的高速铁路网上。届时,我国也将形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版图”。
       如此丰富的高铁经验,将足以支撑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据林教授介绍,2009年中国铁道部和美国GE公司签订了参与美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合作备忘录,表明中国的高速铁路及高速列车技术已经得到国际认可。
       然而,走向世界之路虽然看上去很美,却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林建辉遗憾地表示:“最大的缺憾,是许多关键技术尚未实现国产化。”他举例说,比如受电弓系统、基础制动等系统,都是高铁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但目前这些技术仍掌握在如法维来和柯诺儿等国外企业手中;而核心的牵引传动和控制技术也依然是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东芝等几家大公司的“王牌”;制动关键技术仍是柯诺尔、NABCO公司的产品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对于高铁的行驶速度,林教授表示:目前世界上对于高铁的行驶速度,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相对于高速铁路发展较早的日本、德国等,我国虽然在行驶速度上比较超前,但“国际上关于高速铁路的标准体系,只有300公里以下的,速度在300以上的标准体系,目前在国际上仍是空白”。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速度,从技术上还无法令国外鉴定和认可。
       “此外,高速列车的智能化程度低、系统间的标准化问题、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不足,也是我们面临的比较重要的挑战,”林教授说。目前我国高速列车的自诊断和自监控程度尚低,特别是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预警和评估系统尚未建立。而智能化和信息化则是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目前缺少重要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的监测、故障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因此,我国高铁的运行质量,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但无论如何,中国高铁已经快速地走在路上,我们虽然还有技术瓶颈,但一定能后来居上!”作为参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与设计的一员,林建辉对高铁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