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运维系统于24日发布,此系统打破了重载铁路基础设施传统运维模式,把我国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整体运行质量提升20%以上,有力提高我国重载铁路基础设施运维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铁路及货运列车的运行状况,可以实现故障精准、及时定位、快速维修、零部件批量更换,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极大提高铁路的检修效率与精准度。
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系统首先应用在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重载煤运通道——朔黄铁路。朔黄铁路2万吨重载列车规模化开行7年,最高年运量超过3.6亿吨,是国家能源集团运输的“大动脉”。随着运量提升,原有的基础设施运维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为提高重载铁路基础设施一体化、智能化运维水平,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系统作为国家能源集团2020年十大科技创新项目被批准立项、研究。
历时3年自主研发,采用了无人机、机器人自动巡检、在线监测、北斗卫星定位、AI识别等智能感知技术,建成了‘空天车地’于一体的基础设施检测监测体系,打造了具备数据共享互通、深度学习、智能分析等能力的企业级智能大脑平台。据悉,智能大脑平台已接入业务系统19个,研发智能算法130余项,构建评估预测模型15个,可提供近800项应用功能,满足朔黄铁路用户管理、生产工作需求。
初步应用结果表明,重载铁路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系统的应用可使设备检修效率提升30%以上,设备运行质量提升20%以上,设备维修成本降低15%以上,线路、接触网、通信信号关键部件寿命延长15%以上。改善智慧运维模式、提高运行安全、实现降本增效,是包含重载铁路、货运铁路及客运铁路在内的所有轨道交通系统的迫切需求。
物之联专注智慧运维,洞悉行业趋势,构建“感知-监测-诊断-预警-评估-运维”一体化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传感器、边缘计算终端、车载主机、智慧运维管理平台、走行部健康监测管理系统等产品,打造健康评估、剩余寿命预测、运维服务、人才培养、产业投资等领域的解决方案,相关产品及服务应用于福州、广州、北京、天津、长沙、厦门、成都、西安等十几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和相关地铁、磁悬浮线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表示,运用感知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铁路智能运维已成为现在和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物之联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机理与理论,将成熟的技术成果应用、推广于轨道交通健康监测、智慧运维、知识产权运营、整体运维外包、产教融合、产业投资等领域,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运维技术体系、天空车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布局再到投融资的全场景生态体系,全力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建设,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贡献力量。